嫡长子继承制有多少弊端?看看这俩例子就知道了
在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规定中,有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,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,换句话说就是“有嫡立嫡,无嫡立长,兄终弟及”。因为皇帝的儿子通常有很多,要是不这么规定的话他们会为了皇位杀红了眼的。有了这么几个字往这儿一搁,那些不符合条件的儿子们就自动认命了,安安稳稳地辅佐将来的皇帝,避免了很多纷争。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,同样的,一件事情也是有利有弊,嫡长子继承制也不例外,他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论这孩子才能如何,只好是正房生的大儿子就够了,其他的儿子再怎么聪明,办事能力再强,终究是没什么用。这样一来老皇帝是省事了,可一旦碰上个智商不怎么在线的皇上,国家可就遭了大难了。这里面有两个典型例子,一个是西晋时候的司马衷,还有一个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。
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,由于他的长子司马恢幼年夭折,司马衷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嫡长子,公元267年扥时候,年仅九岁的他被封为皇太子,按照正常的成长线路,他应该乖乖地读书,争取做到学富五车,然后当个勤俭爱民又学识渊博的好皇帝。
可让人失望的是,这孩子智商实在是堪忧,搞得司马炎也是相当发愁,为了确保自己没有选错人,祖宗的基业不至于毁在自己儿子手里,他特意想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方法,他拿来一张考卷,让司马衷拿回去作答,限他三天之内交卷。司马衷看到这些顿时就蒙圈了:这可怎么办?还好他有一个非常好的智囊,那就是他的妻子贾南风,她看到这张卷子,立马就明白了怎么回事,于是赶紧请来几位有学问的老先生为司马衷解答难题。这些人各个都是学富五车,答出来的考卷自然是水平相当高,司马炎看了之后非常满意,觉得自己儿子有潜力,自己以前都是小看他了,于是就废掉了改立太子的念头。
公元290年四月二十日,晋武帝司马炎去世,太子司马衷顺利继位,贾南风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变成了皇后,然后就是大赦天下,减免赋税,显示新皇帝恩惠等等事宜,可这一系列事情办完之后,这司马衷的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的实质就显露无疑。因为他什么都不懂,不得不事事请教贾南风,时间一长,贾南风的野心渐渐被激发,后来胆子越来越大,开始伪造诏书,形成了“贾氏专权”现象。
掌握大权之后,贾南风开始肆无忌惮地祸国殃民,她先是迫害皇太后,废掉了她的太后位子,然后诛杀了一批反对她的大臣,最后还是觉得皇太后碍眼,把她杀了。太后一死,底下的亲王彻底不干了:这不是犯上作乱吗?不行,国家绝对不能交到你这样的人手里,于是就群起作乱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。
他这一乱,北方少数民族纷纷都来凑热闹,从公元294年一直到296年,匈奴和其他民族反叛,氐人齐万年称帝,一直到公元299年这次反叛才被消灭,可根子并没有除去,后来,贾南风又杀掉太子,导致她自己也命丧皇权,在混乱中,赵王司马伦篡位成功,司马衷成了太上皇,
其他的司马氏皇族成员见状纷纷反对他,最后司马伦在多方势力夹击下战败,司马衷得以恢复帝位,可复位后的他依然干不了什么有用的事情,反而闹出了诸如“何不食肉糜”这样的笑话,最终导致西晋崩溃,少数民族入主中原,形成了南北朝并立的局面。大家可以想想,但凡这皇帝有一点儿能耐,能让贾南风专权吗?没有贾南风的胡作非为,西晋也不会这么快崩盘!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!
与此相情况相类似的还有一个人,他就是东汉末年刘备的儿子刘禅,刘备戎马一生,辛辛苦苦创下了蜀汉基业,可到了儿子这儿,却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,短短几年时间,就把老爹大半辈子的努力全都葬送了。
刘禅是刘备之妾甘夫人所生,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,他成为毫无争议的接班人,公元221年,刘备称帝,建立蜀汉,刘禅成为皇太子,为了让刘禅能够做一个合格的继承人,刘备可谓是费劲了心思,什么《申子》《韩非子》《管子》《六韬》《左传》等等书籍全都让他学,闲暇之时,也督促他的武功,力主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,将来好把自己的基业给发展壮大,可让他没想到的是,儿子的所诉所为实在是太让人失望了。
公元223年四月,刘备在永安宫去世,刘禅继位成为皇帝,诸葛亮寿命辅政,事无巨细全都操心,为了能够把大汉发展壮大,诸葛亮曾经六十次北伐,可因为地理等因素,导致整个过程进行的相当艰难,败多胜少,最后诸葛亮耗尽心血,死于征战狱中,刘禅不得不一个人扛起整个国家的责任。
刘禅先后重用蒋琬, 费祎, 董允等人治理蜀国,倒也颇见成效,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渐渐安于享乐,放纵自己的亲信黄皓干预朝政,把蜀汉集团给搞得一团糟,没过几年,就把之前积攒的实力给消磨殆尽,公元263年,魏国大举伐蜀,蜀军接连战败,刘禅无奈,只能出城投降,蜀汉政权灭亡。
刘禅被司马昭邀请到了魏国,整天吃喝玩乐,一点儿不见忧伤的样子,魏国君臣很奇怪,就轮番问他:“你不想蜀国吗?”对此,刘禅非常轻松地飘出了七个字:“此间乐,不思蜀也!”魏国君臣全都哈哈大笑,刘禅却不以为然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