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星大家·领读⑭ | 马伯庸:从这些“小”中,真切地见到“大”的意义
“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。”——杨绛
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,红星新闻特别策划“读书打卡周”,特邀十余位文化名人作为“领读者”,在本周与大家分享,他们正在读什么书?这是一本怎样的书?
每日,一位大咖,一本好书,与你的偶像,共赴一年一度的阅读之约吧!
“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。”——杨绛
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,红星新闻特别策划“读书打卡周”,特邀十余位文化名人作为“领读者”,在本周与大家分享,他们正在读什么书?这是一本怎样的书?
每日,一位大咖,一本好书,与你的偶像,共赴一年一度的阅读之约吧!
【今日领读人】
马伯庸
|马伯庸: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?
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。这本书与一般的大历史不一样,与帝王将相无关,而是从民间案件挑选出来的六个案例。通过显微镜下的视角去了解过去普通人的生活,从而了解一个大的时代背景。非常值得一读。
马伯庸谈写作
长久以来,历史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,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总结,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。这虽然是正确的,但视角实在太高了,高到没什么人情味。即使有些讲述者有意放低视角,也只停留在庙堂之上、文武之间,关心的是一小部分精英,再往下,没了,或者说记录很少。
2014年,我和一位喜欢明史的朋友聊天,她讲到万历年间徽州有一桩民间税案骚乱,过程跌宕起伏,细节妙趣横生,结局发人深省,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。
听完讲述,我意犹未尽,去搜寻了一番资料,发现关于这桩案件的资料实在太丰富了。当时的一位参与者把涉案的一百多件官府文书、信札、布告、奏章、笔记等搜集到一起,编纂成了一本合集,叫作《丝绢全书》。
在中国历史上,很少有一个地方性事件能够保存下来如此全面、完整的原始材料。里面的钩心斗角,里面的人心百态,当时官场和民间的各种潜规则,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。《丝绢全书》的价值,也正在此。这是真正鲜活的历史。
写完徽州丝绢案,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,开始寻找更多的类似资料。继丝绢案之后,我相继写了《婺源龙脉保卫战》《杨干院律政风云》《天下透明》等几篇文章。
这些事件和徽州丝绢案的风格如出一辙,通过丰富的细节来考察某一个切片、某一个维度。这些都是具体而微的细节,但恰恰从这些“小”中,我们才能真切地见到“大”的意义。
我相信,只有见到这些最基层的政治生态,才能明白庙堂之上的种种抉择,才能明白历史大势传递到每一个神经末梢时的嬗变。
|《显微镜下的大明》是本怎样的书?
本书讲述了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。马伯庸从明代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,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。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,而且记录极为详尽。
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,记录的是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:当遭遇税收不公时,他们如何奋起抗争;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,他们如何兴起诉讼;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,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;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,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……
通过作者生动的阐释和背景详解,哪怕对历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们,也能看得津津有味。虽然这些故事发生在数百年前,但丝毫不令人感觉年代久远,那朴实的百姓诉求、狡黠的民间智慧、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,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,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。
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图据受访者
编辑 李洁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